株洲攸县,一家旧寄卖店里,各式老旧货架、旧家具,店门还时不时关上,靠着这样一家小店,至少108个孩子受到资助,花费百万。从1997年起,店老板何新建就开始资助孩子,让他们能上好学,吃好饭,而他自己永远一身旧衣,骑着叮当响的自行车奔波。
何新建是孤儿,父母生下他后就送了人,看到那些贫困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学,何新建总会想起曾经的自己。
1997 年,何新建开始通过攸县团委“希望工程”与贫困生取得联系,捐钱捐物。几张发黄的信纸上,密密麻麻地写着108个孩子的姓名、家庭住址、生日,这些都是他 曾经资助或正在资助的孩子。在2015年上学期孩子的缴费清单上,一共有38个孩子的名字,孩子们的学费加上零花钱超过了10万元。
何新建今年61岁了,从1997年资助第一个孩子开始,他从未穿过一双皮鞋,可他赚下的钱其实早已超过了百万。他出门骑自行车,连一顿肉都很少敞开吃,他早 上红薯稀饭,中午蔬菜米饭,晚上稀饭面条,一日三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。就这样赚赚省省,他18年先后资助了108个孩子。
传播希望的种子
很多人感动于他的行为常到他寄卖行给他送钱,想帮助他一起资助孩子。可他不收任何钱,如果别人提出资助要求,他会介绍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,让他们直接把钱给孩子。
“我资助这些孩子是我愿意做的事,我如果收了别人的钱,很多事就讲不清了,有些人会认为我打着资助的幌子给自己赚钱。”何新建说。
他还自费给附近小学学生推广国学经典,如《千字文》、《增广贤文》等,花费一万多元编制一本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家庭教育读物——《父母示范好、孩子习惯好》,送书给人后,还家家户户去督促人读。
“我希望这些点点滴滴能让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种子发芽开花,再去影响其他人,一代代这么传承。”何新建说。